潮濕問題一直是處在海島型氣候的台灣居民的天敵。
潮濕最大關鍵就是不通風,帶來黴菌與室內空氣品質不佳的困擾。「不要怕潮濕,主要是通風要好,有氧氣就可以殺菌,」室內設計師林木得強調。
通風也能降低有毒物質的累積。由於許多室內建材與家具都會揮發甲醛、甲苯等化學有毒物質,長期吸入有害身體健康。生活工程環境規劃顧問林惠民提醒,一定要讓空氣維持暢通,才能讓有毒物質不至於持續在室內累積。
「這是長期性的問題,」他說,「許多人是年紀大之後才出問題,多年累積下來導致疾病。」
用設計改善通風問題
通風的問題一開始可以用建築設計的方式改善。
「好的設計是要讓空間裡的聲音、光線、空氣、熱和水,妥善取得和運用,」曾設計震大建設的「杭玉」、獲得綠建築標章的三大建築師事務所合夥主持人杜希聖,接受《康健》雜誌專訪時說。
比方設計彼此能讓空氣對流的窗戶,甚至讓房間內的房門與窗戶呈對角線(不少房間設計是門直接面對窗戶,空氣流動的空間就有限),可以減少空間死角,讓房間空氣充分對流。「將髒空氣帶走,換入新鮮空氣,」震大建設延展部經理施俊偉指出。
以往最不通風、容易散發異味、產生潮濕問題的浴廁,也需要透過設計達到通風效果。
杜希聖認為,住戶過去的居住觀念比較注重臥室,卻把廁所放在不重要的地方,例如放在房子中間,根本無法透過窗戶來達到自然通風與除濕效果。
「廁所與浴室位置不好,不通風、沒有日曬,就會影響生活品質,」他指出。
現在的設計觀念已經把浴室列入用窗戶自然通風的優先考量,安排在房子的兩側,而非中間。
施俊偉建議《康健》雜誌讀者,在選購新房時,不只要注意客廳、臥房的設計,還要細心注意浴廁內是否都有窗戶,「否則還要花錢買抽風機防潮,浪費能源。」
對於住在傳統公寓、或是廁所沒有窗戶的居民而言,也有不少方法能讓廁所通風防潮。
以往廁所除濕幾乎都是結合電燈與抽風扇,電燈開關打開,抽風扇就隨之運轉。但是當使用浴廁完畢之後,一關燈就失去除濕功能,有人為了除濕只好整天開燈。
「浪費能源,且效果不大,」生活工程環境規劃顧問林惠民指出。
廁所潮濕影響生活品質
第一個問題是如果天花板上沒有通風管,抽風只抽到天花板,只會造成天花板潮濕。「抽風機需要有管道間,才知道風抽到哪去,」施俊偉建議,要找水電工來處理。
為了節省能源,可以將抽風扇設計成獨立開關。室內設計師林木得建議,可以請水電工裝設獨立開關,或是購買五合一設備(有抽風、暖氣、除濕、照明等功能,價錢在9千~1萬元,最貴到3萬元)。
另外可在廁所內放置除濕機(但要小心遇水短路的問題),或是使用抽風機時,同時加用電風扇吹乾水分。
像施俊偉與太太、小孩三人住在新莊的傳統公寓,廁所沒有窗戶,洗完澡之後,他會使用電風扇吹乾室內水分。「可以加速乾燥,避免潮濕很久而發霉,」施俊偉分享自身經驗。
儲藏空間(衣帽間、儲藏室)也是防潮重點。林木得建議,儲藏空間可以乾一點(一般空間還是要有適當的濕度,否則太乾,不利人居),因此可以使用微電腦設定的除濕機,方便定時除濕,才不致過度使用導致機器損壞。
《康健》雜誌調查發現,除了除濕與通風,現代人習慣住在窗戶密閉的空間,換氣很差,影響健康。
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畢業的生活工程環境規劃顧問林惠民強調,一般人只注意到潮濕、空調,甚至買空氣清淨機改善空氣品質,卻未注意到換氣(排出髒空氣、引進新鮮空氣)的問題。
他指出,長期處在換氣不佳的空間,如果一直感覺有怪味道、長時間呼吸很悶,口乾舌躁,容易疲倦,可能就是二氧化碳含量過高;透過二氧化碳監測器檢驗,濃度在800ppm(百萬分之一)以下就是正常,超過1000ppm可能就會讓人不舒服。
改善這個問題,不是花錢買空氣清淨機,或是持續吹冷氣,而是打開窗戶。「開窗能讓新鮮空氣進來,比起空氣清靜機和冷氣等只循環不換氣好得多,」他說。
除了開窗,另一個解決之道就是拉通風管,用過濾網與抽風機改善問題。
先要評估二氧化碳濃度,以及計算室內的空氣量,才能有效運用抽風機改善空氣品質。「過度換氣的結果,外面天氣熱時冷氣就會不冷,反而浪費能源,」林惠民認為,裝抽風機之前要先做好評估。
即使吹冷氣,也要定期維護保養,才能維持室內空氣品質。室內設計師林木得指出,通常冷氣機使用一年之後,風管內會孳生細菌。
他建議,定期把冷氣的濾網拆下來清洗,再曬乾,房子裝潢時也要留下冷氣維修孔,不要為了美觀而不做維修孔(維修孔的木工成本在800~1000元)。
「居家要很勤快,必須注意很多細節,」林木得強調。
室內植栽讓空氣變好
除了通風與防潮,種植物是最自然、省錢,又能培養興趣的綠居住方式。
在居家、辦公室裡種幾盆植物,不僅室內空間增添綠意生氣,還像放一台不耗電、不花錢的空氣清淨機,對淨化空氣大有幫助。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研究就發現,有些植物能吸附散逸在室內的甲醛、苯等有毒氣體,並且調節空氣濕度,讓待在室內的人感覺比較舒適。
「尤其葉片愈厚大的植物,吸收有毒化學物質的效果愈好,」生活工程環境規劃顧問林惠民提出簡單的判斷方法。
而美國太空總署也將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拿來實驗比較,選出50種能去除空氣中有毒氣體的室內植物。我們挑出台灣容易栽種的10種植物,讓讀者可以在家打造自己的小花園。(見59頁「10種植物空氣清淨機」)
擺設植物時,除了桌上型的小盆栽之外,也種幾盆150公分以上、葉片較大的大型植物,穿插運用,呈現層次感,淨化效果也會比較好。
在室內栽種植物須注意幾件事,以免空氣淨化不成,反而因花粉、黴菌讓人過敏。
首先,最好能將植物放置在通風、有日照的地方,像是窗邊(台),一來植物需要適度的光線進行光合作用,才長得好,二來通風良好,可避免因潮濕而生的微生物、黴菌累積過多。
如果室內完全照不到陽光,可以用植物生長燈補充光線,或至少用檯燈、桌燈、探照燈等照射植物。
再者,盆栽的土壤不要澆得太濕,並且等到土完全乾了(把手指伸入土中約一個指節去判斷),再澆水;底下的水盤定期清洗、不要積水,就不會生黴菌、招蚊蟲。
為了避免有人對植物花粉過敏,在室內植物儘量選擇觀葉植物,開花植物則儘量移到室外。
生活節能,珍惜資源
除了健康、自然,綠居住的另一個精神是珍惜資源、愛護環境。
這可以從每個人日常生活的節能做起。
「節能要先思考自己家裡的生活情形,例如哪些事最耗水耗電,」震大建設總經理葉漢祥建議。
比如要省水,家裡洗衣服可能用掉最多水,就想怎麼洗可以最省水,也許是換用省電省水的洗衣機,或衣服累積一定量再一起洗;想省電,可以從耗電量大的冷氣、電燈和冰箱等電器設備下手,例如選用直流變頻冷氣。
「哪邊可以省,我就想辦法去省,」他分享自身經驗,找有效的方法節能,這也是綠居住的精神。
從幾方面著手,可以立刻開始節能生活:
先檢查家裡所有的電器,使用10年以上的可考慮汰換,因為零件性能老化,使用效率會較差,比新產品更耗電。
冷氣空調耗電量驚人,因此聰明使用冷氣可省下不少電費。
一是購買冷氣時,選擇直流變頻式,或高EER值(冷氣的能源效率)的冷氣,一般EER提高0.1,可節省大約4%冷氣用電。
二是把溫度設在攝氏26~27度,有必要的話,再加用電風扇將冷氣均勻吹散,增加空間的涼爽度。
隔熱也是降低室內溫度的重點。「白天外出時,窗戶打開通風,但窗簾拉起來隔熱,」建築經營協會總幹事吳秀娟建議,可以避免太陽照射讓室內溫度升太高,晚上回到家就不用把冷氣開得很冷。
冰箱的耗電量也很大,尤其容量愈大,電費要花愈多,應依家裡人口數及需求選適當大小的冰箱。
在照明部份,白天儘量拉開窗簾,讓陽光照進來,可以少開燈,而陽台不要堆放雜物,擋住光線又阻礙通風。
白熾燈泡、鹵素燈比較耗電,現在有省電型的照明燈具可選擇,如螢光燈泡及發光二極體(LED)等高效率燈。
平時不用的電器插頭記得隨時拔掉,尤其像電視機、冷氣、音響等「待機」耗電的電器。
省水也是節能重點。生活工程環境規劃顧問林惠民指出,台灣的水價比起其他國家算是很低,大多數人用來不痛不癢,不會想積極省水,但「台灣其實是水資源很缺乏的地方,排世界前幾名。」
他建議,如果家裡正要更換衛浴設備,可用省水馬桶。「價錢不會比一般馬桶貴很多,」他說,長期下來省水費,更划算。
他自己家裡現在用舊式馬桶,為了控制沖水量,他拿一公升的寶特瓶裝水,放進馬桶水箱,這樣每次沖馬桶可以省點水,長期下來節省的水相當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