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康健雜誌90
文.謝曉雲、洪震宇 攝影.呂恩賜

台北市中心的巷子裡,一間三十多坪、隔成數間小教室的安親班,只留了一面窗,每天三、四十位小學生放學就塞進這裡,埋頭吃飯、寫作業。

地下室的美勞教室則完全密閉,空氣中瀰漫著美術顏料的味道,在這裡上課的老師、小朋友常覺得頭昏、眼睛痠痛不舒服。

場景轉到一棟富麗堂皇的金控公司大樓。其中一層證券交易部門窗戶密閉,狹小空間裡擠了數十位員工,他們每天上午盯著股市數字起伏不定,下午還要用電話和客戶溝通。

由於長期關在密閉空間中,大家都感到容易疲勞、想睡,甚至脾氣也日益暴躁。經過反應,公司耗資上百萬添購空氣清淨機,但成效不彰,員工依然工作效率不佳。

下班的生活也飽受折磨。拖著疲累的身心回家,門窗緊閉一整天的客廳與臥室傳出令人不悅的異味,而沒有窗戶的浴室地板還濕濕的,嗅得到陣陣霉味……

這樣不舒服的環境充斥四周。不論每天待8小時以上的工作場所、以及提供全家人放鬆、休息的居家環境裡,事實上都充滿黴菌、塵塵、微生物及各種有害化學物質(例如裝潢建材散出的甲醛)。

國內外的研究皆指出,這些室內污染物正是讓我們成天暈眩、咳嗽、身體不適、小孩氣喘發作的最大禍首。

夏日高溫更是夢魘。每到夏季,許多玻璃帷幕的辦公大樓室內空調愈開愈涼,但是反射出來的太陽光卻讓室外溫度愈來愈高,不僅浪費能源,「台北已經像個火盆,這樣更讓大家火氣愈來愈大,」室內設計師林木得說。

開窗通風是關鍵

造成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封閉環境的通風不良。

位居亞熱帶的台灣,冬天太冷,夏天太熱,普遍的建築設計跟一般人的生活習慣就是空間密閉,不開窗戶。「這造成換氣不夠,」生活工程環境規劃顧問林惠民說,「悶久了,室內空氣品質反而比室外還差。」

即使開空調,或使用空氣清淨機,仍是讓髒空氣在密閉空間裡循環,淨化空氣的效果有限。

經常拿著二氧化碳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監測器到處檢查室內空氣品質的林惠民發現,不少幼稚園、居家與辦公室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加上裝潢建材散發出來的甲醛、苯等有毒物質,如果不能開窗讓空氣對流,降低濃度,或加裝風管、抽風機等設備,讓室內、外的空氣交換,即使花大錢添購空氣清淨機,也不能解決根本的室內空氣品質問題。

不良建築也讓環境受害

不良房屋設計和品質低落的生活方式,不僅讓住在其中的人身心健康受影響,也讓環境受害。例如浪費大量能源、排放過量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氣候劇變。

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建築物,就是地球最大的能源消耗體之一。根據世界觀察研究所(WorldWatch Institute)報告指出,美國建築物消耗超過美國65%的電力、帶來30%的全美溫室效應。英國建築物則佔全英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0%,及56%的用水量。在台灣,夏天光是建築物的空調用電,就佔了全國總用電量的三分之一。

大量造屋蓋樓,也因為忽視環境,對淨化空氣貢獻很大的大片綠地與植物消失,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及影響氣候。

根據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發表的研究指出,如果都市的綠地面積(綠覆率)提高10%,就可以降低周圍平均溫度攝氏0.130.28度,減輕暖化問題。

全球都愛綠建築

當能源短缺、自然資源日益稀少,為了生活便利而開發的數百種化學物質,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等問題一一浮上檯面時,全球各國紛紛提出節能、資源再利用、維護生態平衡,以及減少傷害健康和環境的「綠建築」、「綠居住」概念,以求和自然和諧共處。

在歐洲,德國堪稱是推動重視生態環境、追求永續發展的「綠建築」,及過健康、自然「綠生活」的模範生。德國建築法規嚴格規定,建築物必須符合綠建築規範才能取得建照,因此現在德國幾乎每一棟建築物都是節能、健康的綠建築。

美國也積極推動綠建築生態社區。各州政府、企業相繼推動綠建築計劃,及營造生態社區,像是德州奧斯汀市的「綠色建築方案」是全美率先由市政府設立的綠色營建認證。

另外加州的戴維斯市,早在30年前全市就積極推動街道綠化、限制住宅建設,在城市周圍大量保留農地及野生動植物棲地保育區。而且大部份住家都是採隔熱、太陽能設計的節能住宅,現在已經是舉世聞名的生態都市。

鄰近的日本長年推動的「環境共生住宅」,強調房子住起來要健康舒適,而且親和自然,儘量減少帶給環境負擔。

獲頒建築界諾貝爾獎──普立茲克獎,被譽為「當今在世最偉大建築家」之一的安藤忠雄就說:「建築是給人住的,也要給樹住。」

他不斷強調建築物必須「和自然共存」。他經常在日本當地發起種樹運動,呼籲居民、小朋友一起種樹,甚至認為樹要長到把房子遮住,讓房子和自然融為一體,才是好建築。

台灣也在前幾年跟上全球的綠建築熱潮。1998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訂出台灣自己的「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並推行「綠建築標章」,鼓勵政府及民間建造更健康舒適、對環境友善的建築空間。

實行8年,目前大多數獲得「綠建築標章」的是公家機關、公共空間及學校,諸如台北市新生南路上的「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嘉義市「二二八紀念館」、宜蘭縣政府辦公大樓、台南市億載國小、彰化新民國小等。

一直到最近34年,幾家建設公司,如富邦、昇陽、震大等看到未來「綠建築」的趨勢,開始投注心力設計建蓋更健康、節能、環保、低污染的住宅,並且宣揚這種特色,招攬客戶入住。

震大建設獲得2005年「綠建築貢獻獎」的「杭玉」住宅大樓,一樓大廳的大片窗戶將自然光引入室內,「白天不開燈省電,還是很明亮,」大樓管理主任陳炳煌說。而大廳入口及通道底的門隨時敞開,讓空氣前後對流,站在大廳十分涼爽舒服。

設計這棟大樓的建築師杜希聖解釋,這棟大樓的特色之一就是善用窗戶,讓不論家裡(每個房間都開窗)或公共空間的通風採光都好,「連樓梯間都很明亮。」

頂樓的休憩空間是住戶的第二個客廳,也有大片窗戶,拿本書在那裡一邊吹涼風,一邊享受灑落室內的溫暖陽光,過個悠閒午後。那裡還貼心設計了曬棉被架,方便住戶定時把棉被拿到頂樓曬一曬,防潮除霉。

「房子本來也就應該這麼做,」經常出國參觀日本綠建築的震大建設總經理葉漢祥說。

政府也開始落實綠建築的精神。從2002年開始,政府規定造價5000萬以上的公共工程都必須取得「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的兩項以上(水資源及日常節能)綠建築標章,才能興建。

樂活族愛上綠居住

除了政府及企業朝「綠建築」硬體方向努力,很多個人也開始身體力行,打造自己的「綠居住」環境,過起「綠生活」。

這是一種重視身心靈與居住環境結合的生活觀,也是受到全球「樂活」(LOHAS)風影響。樂活族的生活方式強調愛地球、重視環保與身心健康,強調人與環境的永續經營。

住在關渡山上的室內設計師林木得,一年半前因為太太罹患癌症,他們從此改變晚睡晚起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也從大魚大肉轉變成清淡有機的食物。

林木得也從有機生活體驗中找到新的室內設計理念,要幫客戶設計綠居住的房子,例如引進健康無毒的建材、更通風、光線更充足的設計規劃。他最近還幫一群醫生與中小企業家的客戶找地,這七個朋友要集體自立造屋,還要擁有自給自足的農場,享受更健康自然的環境。

藝術工作者董心如則重視家具環保。她的家堅持不做太多裝潢、不訂製櫥櫃,現有的家具大半是買二手回收家具,減少浪費,她還自己在公寓頂樓栽種香草植物,要泡茶、煮菜就上樓摘一些用,自然又不擔心農藥、化學毒害。

多數人沒有「綠居住」觀念

健康自然的居住方式其實是人類基本需求,儘管綠居住已成為一種清新的生活潮流,但是一般人空有想法,卻不知道如何享受綠居住的生活。例如現在雖然已經出現「綠建築」設計的房子,但多數人覺得這種房子售價比較高,且不清楚環保節能的好處,因此還不能接受。

不少獲得綠建築標章、強調環保無污染的建材商,大部份的產品還是出口,國內市場因為需求有限,價格居高不下(價格大約比一般建材貴一到三成)。

連續三年得到「綠建築標章」的震大建設,過去常遇到這種困擾。雖然震大在住宅的節能、採光與通風等設計上獲得好評,但他們一開始宣傳綠建築環保、永續經營的理念時,常常被客戶質疑成本過高,不如打折降低售價回饋給客戶。

「因為出發點不同,」震大建設總經理葉漢祥認為,台灣人比較注重外表,使用昂貴的建材,國外則考慮機能性,容易維護與維修。

儘管因管線施工、額外做污水處理設備等,使建造成本增加1%,但理念無法受到大眾認同,大家還是比較注意坪數、價錢和有沒有豪華的裝潢,沒有進一步想什麼樣的設計和居住空間才真正能提高生活品質,震大建設總經理葉漢祥受到不少挫折。

後來震大建設轉換定位,從健康養生住宅的角度訴求,讓消費者體認好的建築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才逐漸受到客戶認同。「只要對自己身體有影響,就會很在意,」震大建設延展部經理施俊偉說。

政府要更努力

要大力拓展綠建築與綠居住的理念與市場,政府是關鍵推手。

但目前政府政策沒有獎勵補助措施,可以吸引業者朝興建「綠建築」努力,及讓大眾願意選擇購買「綠建築」設計的房子。

其他國家政府或金融機構在推動「綠建築」,及環保、節能時,就有許多獎勵及補助計劃。

例如美國紐約州2000年立法通過,讓合格的綠建築所有權人可以直接減免州的所得稅,抵減稅額是開發費用的57%。

英國西約克夏生態建築融資合作社(Ecology Building Society)會優先考慮貸款給興建節省能源新住屋,或是打算翻新舊有屋舍,減少對環境造成傷害的貸款人。

除了政府與業者要持續努力之外,綠居住的觀念推廣也有待加強。

首先是居住品質重於價格考量。房子不是呆板的硬體,不僅衝擊外在環境,也影響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身心靈狀態,目前正在鑽研未來高性能住宅的中華建築經營協會總幹事吳秀娟認為。

其次是落實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她強調,日本、歐洲推行綠建築已經是教育,而非消費,教育民眾體認「綠建築」對整體環境的價值才有意義,如此一來,累積的社會資源及省下的社會成本將無法估計。

綠腦袋勝過綠房子

房子夠不夠綠不是關鍵,更重要的是有「綠生活」觀念,才能全面改善生活品質。

吳秀娟認為,腦袋「綠」的人住不綠的房子,但力行節能環保、注重居家環境通風、清潔衛生,還是可以過健康有品質的生活,但腦袋不綠的人,沒那種觀念,就算搬進設計完善的綠建築裡,卻每天抽菸喝酒熬夜,作息不正常,還是把身體搞壞。

追求身心健康與環保的綠居住生活,對個人、家庭與環境都是雙贏。即使不住在目前造價較為昂貴、還不夠普遍的綠建築,也能享受通風、光照、綠化,及節省能源的健康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 建邦 的頭像
    黃 建邦

    黃 建邦的部落格

    黃 建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